向往的“声林” July 3, 2022 Just Saying 已经两三年没看《中国好声音》(以下简称《好声音》)了。节目刚开始的时候,我每场都追,主要是觉得选手唱得都满好的。 一开始,这节目的导师都有一种我不太喜欢的高傲,在讲评的时候,大多都在说自己有多好。讲难听点,他们参加这选秀节目主要的目的,就是在为自己打广告。学员们的未来,并非这些老前辈关心的问题。 歌唱节目,本来就要以唱歌听歌为主,但很多时候,我都在注意整个节目的舞台装潢,然后跟朋友说:”中国大陆太有钱了,不做就不做,要做就要做得最大,最好。” 后期的《好声音》,越来越难看了。 制作节目的“大官”们,一定是觉得收视率每场都在高升,就代表他们方向对了。他们的自信,在节目里一览无遗。 要把节目做得那么庞大,是需要很多钱的。那钱从哪里来?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广告。但,拿了商家的钱,就非得把产品植入到那种程度吗?很多时候,《好声音》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都偏向粗俗,失去格调。 往往一小时的节目,有约四分之三是广告,以及导师们的废话。真正留给学员的时间,就不用说了。 最大,做到了。最好?没有。 很讽刺的是,我是先看了《好声音》,才上网找“很过气”的《星光大道》看,结果,竟然上瘾了。 相比之下,早期台湾制作的《星光大道》也好,现在的《声林之王》也好,虽然没《好声音》气势磅礴,也没有那种“钱不是问题”的姿态,但有一颗诚恳的心,小型节目也可以办得很有创意。 这几天在追《声林之王3》,我仰慕的林宥嘉和箫敬腾不再主持了,取代他们的哈林及徐佳莹,都不是“新客”。 先说哈林哥吧。《好声音》的哈林哥,跟《声林》的哈林哥,感觉就是两个人。 《好声音》的他,再用力,再用心,也常要被霸道的那英给埋没。很多时候,哈林给我们的感觉是:我有话要说,但这不是我的地盘。 回到《声林》的哈林哥,如鱼得水。从整个赛制,到和他同台的徐佳莹,都能让他收放自如。 Lala徐佳莹更不用说了。因为自己也是选秀出身的,所以到今天,她对晚辈的关心、宽容、鼓励,都是发自内心的。说她博爱,一点也不夸张。 每一场,都看得出她每秒都在饮水思源,感谢她当年也是因为有一群爱才的导师,才会有今天的她。黄韵玲老师帮了她一把,现在是她回馈的时候了。 很明显的,他们对自己任务的理解,就是要为下一代铺路搭桥。 音乐界、艺术界,以及我比较熟悉的摄影界,都要像他们一样,才能一代接一代,更上一层楼。 我常想,要是当年那英没糟蹋了艾怡良,今天就没有《我这个人》这首好歌了。幸好,艾怡良没有因为当年被亏待而去找新人发泄。相反的,她似乎立志要努力去做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事情。 每一期都能看到他们很用心地在听歌,更用心地去分析每一位参赛者。 Lala也好,哈林也罢,或是客串的飞行导师,他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五分钟,一句一句,一行一行(歌词)地详细讲解每一个表演。 常常让我心动的是,这些巨星,随时都可以放下身段,把名气放一边,为学员们唱和音。但他们从来不会给大家一种“听我的话,我就可以把你塑造成第二个哈林/Lala/陈珊妮/艾怡良”的感觉。 这种精神,是再大的经费也买不到的。 这座“声林”,是我向往的地方。